一個老煙囪,變成了“溫度計”;一座老廠房,變身為現代展館。在上海世博園城市最佳實踐區里,最讓人驚嘆的大膽創意,當屬“城市未來館”了。
5月上旬的上海,天氣突然變得相當炎熱。記者在世博園浦西園區一座座展館間徜徉,偶爾抬頭,突然看到城市未來館上那根粗大煙囪上,竟赫然顯示著當下的溫度——30攝氏度!
一座展示城市未來方向的展館,怎么會與一座老廠房結緣?
上海南市發電廠已經走過百年歷程。1897年,清政府上海馬路工程善后局在十六鋪老太平碼頭沿黃浦江創建南市電燈廠,負責給當時上海30盞路燈供電。這是中國人在上海創辦的首家電廠。1955年,電廠轉為國營。
當世博園定址于浦江邊這片老工業區時,當人們按慣常思維認為發電廠這座老廠房鐵定要拆除時,相關決策者頭腦里浮現的卻是關于城市發展的“另類思維”——從全球城市發展脈絡看,工業文明是人類走向發達的重要助推力。以“夢想 引領人類城市未來”為主題的城市未來館,如果充分利用老發電廠現存的設備,以記載工業文明與城市發展的密切關系,不正是最直觀也最具震撼力的一項展示內容嗎?
于是,高高的煙囪被保留下來,老廠房房頂上4組巨大的粉煤灰分離器被保留下來,就連最初使用的發電機組也成為未來館里重要的展品之一。
這座發電機組是南市發電廠從建廠起就開始使用的老設備,已經100多歲了。為體現“城市正在建設中”的主題,設計人員復原了發電機組的工作狀態……與之相匹配的,是一組利用廢舊家電、鋼材等“城市垃圾”組成的“合體雕塑”,“雕塑”懸掛于空中,經燈光投影,在幕墻上顯現出“幻影城市”——它在無聲地警示人類:我們的城市已經充斥垃圾!它在向人類嚴峻地發問:如果任由城市垃圾堆砌,我們的城市究竟該叫“城市”還是該叫“垃圾”?
正如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所感慨的——歷史建筑保護和再利用,不僅是城市文化和記憶的延續,更是對資源的節約再利用;ㄒ粯拥腻X,保護一幢老房子比建造一座新房子產生的能源消耗一定更少。在城市建設中,“快”不是壞事,但要多想一想,我們的未來才能少一點遺憾。